9月17日,一場產業盛會在廣州召開:第23屆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年會暨2020年廣東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論壇引發關注。

會上,國內半導體產業第一梯隊的企業悉數亮相,包括中芯國際、廣州粵芯、長江存儲、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等。特殊時期,齊聚廣東的芯片“大牛”們,在關注和思考什么問題?我們一起看看。

芯片“大牛”為何齊聚廣東?

今年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駛向何方?這是本屆年會討論的重點。盡管挑戰巨大,但參會嘉賓在主題演講中均透露出對行業未來發展的信心。

處于輿論風口的中芯國際也出席了此次年會。聯合CEO趙海軍表示,每當新的技術節點得到突破,將會對整個產業產生影響。“總結不同細分領域半導體產品的發展規律,我們發現只要在細分產品上提前布局,部分功能上實現趕超,就能獲取凈利潤,取得成功。”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燮康認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產品檔次不斷提升,晶圓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

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芯片生產面臨“停擺”危機。中國有力抗擊疫情,將影響降到最低。

“長江存儲的總部位于武漢,在疫情封城期間仍然保持供應鏈的穩定。”長江存儲科技CEO楊士寧在現場感謝了全國40多家合作伙伴,對未來充滿信心。疫情期間,研發不停步的企業還有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據執行副總裁周衛平透露,公司實現了快速量產銷售,各工藝平臺加速交付。

廣州本土企業粵芯半導體總裁、CEO陳衛也持相同的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中國最早實現復工復產,這讓我們從危機之中看到了機會。”陳衛演講屏幕上顯示出兩條快速上升的曲線:從2009年到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值和市場規模預計分別增長10倍和5倍,但產值與市場規模之比仍僅為五分之一。在他看來,差額正是國產半導體產業的機遇所在。

行業面臨哪些挑戰?

集成電路行業“卡脖子”問題日益凸顯。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魏少軍認為,目前我國對外依賴度較高的高端芯片的提供商主要是IDM企業,這些企業將面臨較大挑戰,亟須突破。“但另一方面,我國在集成電路的設計領域自主性較強。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的銷售統計中,超過99%由中國本地企業生產。”

在集成電路產業中,有三大戰略基礎支柱,分別為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設備和材料。多位與會專家認為,要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中微半導體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志堯指出,在外界最為關注的芯片制造中,半導體設備以及關鍵材料又是其中最“卡脖子”的環節。他舉例,國際上先進的芯片生產線需要百億美元投資,七八成的經費用于購買十大類3000多種設備。

“目前我們的產業發展非常熱,但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投資來看,90%以上的資金都投入到芯片生產之中,但是其中70%-80%的錢都花在了購買國外的設備和材料;國內在設備、材料上的實際投資占比不到5%,這是我國芯片產業中的一大軟肋。”尹志堯認為,必須在設備和材料上加大投資。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任振川指出,錯綜復雜的形勢也給中國半導體產業提了一個醒——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芯片技術要盡早實現追趕。

現在是國產芯片“起飛”的好機會嗎?

“目前芯片行業面臨的情況,會影響你們下一步的發展嗎?”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在會場隨機采訪了十多位業內人士。

“短期會影響,但更要加緊發展。”這是他們的普遍回答。

近千人的會場,連過道都被來自全國的專家和從業人員站滿了,各路專家大咖直面挑戰,展示突圍方案,尋找發展機遇。

回顧中國的產業發展史,環境倒逼自主研發,實現技術突圍的例子,并不鮮見。原子彈、雜交水稻、北斗導航、超級計算機……

芯片產業有其技術和產業上的特殊性,難以實現迅速趕超,加上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巨大,環境變化難免帶來短期陣痛。然而,這同樣也決定了兩件事:

其一,既有的產業基礎,決定國內的芯片產業并非完全從“0”到“1”,技術升級的難度雖大,但并非不可逾越。

其二,巨大的市場容量,決定了巨大的投資機會和產業空間。

在疫情依舊肆虐多個國家,全球化遭遇挑戰的今天,關鍵產業領域的安全性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加上政策引導,市場各方自然聞風而動。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在進入快速成長期。”于燮康表示,國家和多地支持政策的接連出臺,產業需求旺盛帶來的市場機會,科創板為重大科技創新進行資本賦能,都是這一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

“進口替代”效應,給了國產芯片更多發展空間,這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尤為凸顯。

“可以告訴大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集成電路條件已經逐步成熟。” 陳衛表示,模擬芯片進行國產替代的空間將更加廣闊,這讓粵芯看到巨大的機會。

看到這種機會的,遠不止粵芯。

封面圖片來源:拍信網